浅谈新冠肺炎对达州中小型科技服务业的影响

2020-06-27 07:37:38
admin
浅谈新冠肺炎对达州中小型科技服务业的影响
(作者:潘月、艾茹权)
注: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由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达州分中心与莱格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发布。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空降”武汉,随后蔓延至全国乃至影响到全球20多个国家。截止2020年2月14日,新冠肺炎病例累计确诊63929人、疑似13435人、治愈7003人、死亡1489人,数量已远远超过了2003年的SARS,其中达州累计确诊36人,治愈5人。
在疫情的迅速蔓延下,国务院发布了2020年春节假期延长至2月2日的通知。根据某人力机构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2020年春节假期延长,企业复工的情况不一,超半数的企业推迟复工时间至2月10日,为避免交叉感染国家希望企业晚一点开工,员工也同样希望晚一点上班。以四川业信集团为例,公司原计划2月3日开工,但由于疫情形势的变化,为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公司将复工时间调整至2月10日,同时将原计划按员工实际情况陆续返岗转变为远程弹性办公。
看得见的是疫情,看不见的是企业风险和重重危机。虽然国家发布消息控制疫情将在2月底结束这场战斗,但是如果按照当时非典时期的发展势态,从一月开始到六七月才结束,延续了半年的时间。目前疫情的拐点暂时无法预测,就算疫情恢复得快也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回顾2003年的SARS,当年中国第一季度的GDP是11%,但是到了二季度,非典到了高峰,GDP下降到9%。下降的这两个点,分到全年平均就是每一个季度下降了0.5%,而2003年的GDP总额是12万亿,12万亿下降0.5%,也就意味着直接损失了500亿到1000亿人民币。那个时候中国刚加入WTO,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很快就满血复活了。如今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市场的红利渐渐衰退,中美贸易进入纵深阶段,出口制造业的竞争力不如从前;过去的十年,国家利用各种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如今已到了一个“瓶颈期”,居高不下的房价、企业的高杠杆经营、家庭的高负债率等情况都是经济增长负面效应的体现,造成的结果就是货币、财政政策能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效果越来越差、尤其是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而此次突发的疫情对服务、餐饮、娱乐、出行、旅游、房地产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脆弱生存的中小型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由于现在疫情还未停止,它对经济的发展和各行业的影响程度难以预估。但是我们常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此作为科技服务业的一员,我们应该首先对自身所处的行业有所了解和思考,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达州市科技服务业基本情况
就达州而言,大家对这里的印象就是“老工业基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达州一直以资源型、重化工型产业结构为主体,似乎永远不能与“高科技”沾边。但随着国家号召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达州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推动“两个定位”逐步变成现实,同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发展,达州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兴起。
2018年达州新增高企8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我市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入库备案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达68家;截止2018年末,全市已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企业技术中心各1家,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3家,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近300家;全市以企业为主体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1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9家等各类研发平台,建成四川省达州市科学仪器设备暨实验室共享平台,平台共收集科研仪器350部,专业实验室44个,可实现科研仪器设备和专业实验室的网上预约和专家交流工作;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多层次、网络化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
2019年12月初,达州经开区正式挂牌成为省级高新区,这里将建设以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苎麻纤维为核心的全国一流的“中国纤谷”;打造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为核心,“冲刺4000亿”目标、规划近6000亩的“秦巴智谷”,这座工业气息浓厚的城市正在脱去沉重的外壳,以积极的态度、昂扬的姿势向新的方向蜕变。
企业升级转型,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等方面不断发展,科技服务业应运而生。同时行业内正着力打造国家级星创天地、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专家大院、农业大批创新载体,形成全面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达州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集聚创新要素,增强源动力。
虽然高新企业正在不断发展,达州科技服务业紧跟其后,但是我市的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依旧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科技服务业总量与规模偏小、较省内其他的市州而言发展节奏靠后;科技服务企业的成果转换率偏低,服务链条有待延伸拓展;科技服务领域人才紧缺;科技服务定位不明确,科技中介定位模糊,政府还未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导致科技服务业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各级政府、相关单位对科技服务业的认知较浅,这个行业多于市场而言还很陌生,导致科技服务业难以向各行业发展延伸。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科技服务业的影响
(一)复工延迟,返岗率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疫情的影响,大部分原计划于2月3号之前开工的企业不得不延迟复工。作为企业而言一方面是担心疫情扩散,另一方面是响应政府的号召。达州大多公司的复工时间均在2月10号以后,而员工的返岗率主要受到各地方政府具体疫情管控方案和周边实际疫情情况的影响,有过半数的员工无法按时返工,并且在疫情的影响之下企业的招聘职位数和求职者数均大幅下降。
(二)预期收入减少,资金链紧张
疫情严重影响各行业企业的开工运营,众多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或发展的影响,企业的各项业务需求势必下降。本身科技服务业的业务覆盖范围就很广,原本有计划接受服务的企业,或者已经同公司签署合同的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都有可能取消或推迟计划。由于复工延期大多项目不能按时交付,此情况顺势就会影响到企业预期收入,甚至会使得企业本身面临违约赔付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的租金、贷款还付、员工的工资、社保以及疫情防控等成本,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就是就是一座座大山压在肩上。
新订单量断崖式下跌、企业付款延期、营业收入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受到严重影响等系列打击,对于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而言还可以撑一段时间,但是对一些资金链本身紧张、长期高杠杆经营的企业,面临这些全方位的压力时又该何去何从。同时在这些影响之下今后发展的业务方向、咨询业务需求都可能产生变化甚至催生新的业务类型,作为企业本身又该做出怎样的改变,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三)企业短期生存危机大
较前面提到的企业现金流减少,资金链紧张,在后期企业的经营风险会更大。大多中小型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会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亏损,依靠企业自身资金可能难以撑过这个疫情期。根据清华、北大联合调研995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34%的受访企业只能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17.91%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就是说,67.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85.01%的企业最多维持3个月,只有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
(数据来源:《中欧商业评论》,作者朱武祥、刘军、魏炜)
经过这场灾难的洗礼,接下来便是企业裁员、降薪、工人失业甚至是大波企业的倒闭潮,作为为政府、企业、个体提供科技服务的我们而言,上游的企业减少,势必会对我们的业务量有影响,今后的业务开展方向也会随之改变。风险随着疫情的发生一步一步变化,如何去分散风险甚至避免一些风险,需要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四)战略改变,企业发展节奏放缓
为及时止损、尽可能降低疫情造成的损失,很多企业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延续企业的生命包括改变战略、优化企业结构、人事调动、改变运营模式等等。
大部分企业准备在最近的两三个月采取削减开支、灵活改变办公模式等方式实施运营策略的改变。就我所在的四川业信集团而言则是改变工作模式,由公司办公改为在家远程办公,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尽可能减少出门的机会,保障员工的基本安全,做到自我隔离,降低被感染的风险,同时集团管理层承诺疫期不减薪、不裁员。改变运营模式可谓是最快捷且有效的方式,而调整公司经营模式、更新公司发展战略则需要一定的时间。
作为科技服务业,在疫情的影响之下,新的一年我们的发展方向可能会做出相应的变化,坚持走轻资产模式,尽可能减少企业的营运风险以此来保障经营的可持续性。同时放缓企业扩张的节奏,在新冠肺炎的影响之下,市场有很大可能会重新洗牌,未来的市场方向会做出怎样的改变我们不敢盲目预判,以目前的形式,走稳健发展的道路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最优的选择。
三、共克时艰,砥砺前行
达州目前受到疫情的影响没有重灾区那么严重,但其中也不乏很多中小企业因此失去生命力,仅凭企业自身的能力可能很难撑过这个寒冬,那么后续企业破产、就业压力、经济增长等问题会更加严峻。为避免后续影响的发生,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复工要有作业指导规范
长时间不复工对企业的冲击是不可估量的,面对复工和疫情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必须对疫情严防严控,另一方面复工必须逐步开始。
以四川业信集团为例,公司为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2月3日行政部门先了解员工的返岗情况及具体返岗时间。针对处于隔离期无法及时返岗的员工,实行陆续返岗计划或通过网络办公的形式开展工作;公共事务部负责协调口罩、消毒液、洗手液、体温计等防疫物资、做好消杀工作,统筹员工上下班交通资源等;集团安全负责人和各部门负责人紧跟防疫工作,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必须第一时间上报。员工佩戴口罩上岗,鼓励员工自备午餐,暂停使用中央空调、暂停各种户外活动、集中培训等。鉴于疫情形势的变化,自2月11日起全面实施远程办公机制以确保项目的进度和工作的质量。
(二)组织瘦身,提高效率
经过这场灾难的洗礼,势必会有一批企业破产,那么也就会有一批企业强大起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人员和职能人员占了大部分,因此根据自身的企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非常有必要。
寒冬期公司不养闲人,换个角度考虑这正是企业员工提升自我,团队升级的好时机,公司可利用此期间做员工线上培训,做好绩效考核,提高转化率,尽可能实现企业的价值、员工的价值。
(三)控制企业经营成本,稳定现金流
企业要明确现金为王这个硬道理。疫情期间各行业均受到了影响,因此对于我们科技服务企业而言,业务量下降也属于正常现象。我们可以乐观地期待后面的市场,但是必须考虑到最悲观的情况和企业真正面临的风险。预期的资金进不来,所以首先我们需要做好现金盘点,明确公司在不进现金流的情况下还能撑多久。固定成本必须支付,那么在变动成本的控制上我们一定要把每一份钱花到刀刃上,对于一些资金链本身就紧张的企业可考虑采取关停一些需要长期投资的项目做到及时止损等措施。
(四)提升在线服务,保证服务质量
现在很多企业无法正常开工,复工计划一延再延。由于科技服务业的行业性质,大多数的项目我们可以实施远程处理。虽然疫情阻碍了一些行业的发展,但我们自己的节奏不能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在管理层精心的策划之下,员工有序地在家远程开展新的工作内容,我们不仅是要完成任务,更要保证我们的服务质量,并不断提升我们的业务水平。
四、放眼未来,抓住时机
1月22日达州市常委会议指出,各县(市、区)、达州高新区、各部门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形势新部署新要求,按照“需要国家支持”“需要省级统筹”“需要与重庆方面协调推进”的要求,站在全局发展高度,研究梳理出既有利于我市中长期发展,又有利于落实国家战略的重大诉求,形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造“四重清单”,具体包括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增强创新发展能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随着政策的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步步发展,意味着科技服务的业务范围会更广,市场对我们的要求也会更高。而达州的科技服务业本身底子较薄、发展较慢,如何加快步伐、迅速发展强大,对此,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建设
一是政府积极协同科技服务企业建设科技服务公共平台,兼顾全市各区域的情况,制订合理方案共同发展。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三是完善科技服务业制度建设,保障科技服务业的稳步发展。
(二)适时改善体制机制
一是鼓励全市科技服务企业多方面发展,推进商业模式改进、技术创新。二是加大共享力度,科技平台、创业平台、各园区应开放科技信息的管理,使得科技服务业的范围不断拓展延伸。三是人才引进,达州当前经济发展情况与成渝地区还存在一定距离,企业难以留住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科技服务业的专业人才较少,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需注意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做好岗位培训。
(三)增强区域间联动合作
一是加强与成渝地区的合作交流,根据《达州市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工作方案》的基本要求,全市应加快推进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以及万达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全面推进与成渝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的合作与交流。二是联动本市科技服务企业共同发展,达州本土的科技服务业本身数量较少,水平不均,我们要加大企业间大交流与合作实现发展与共赢。
(四)营造良好产业氛围
一是引导科技服务业全面发展,保障行业的基本权益和拓展空间。二是根据各科技服务企业的实际情况,支持相关项目发展以便科技服务平台、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三是积极打造科技服务典范,做好企业、品牌、项目的宣传。四是形成科技服务业集群,在其他行业发展的同时,科技服务业亦需要协同发展,同时实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且具有影响力的服务群体,以此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
总结
危机当前,是危也是机。明确安排企业任务,维护企业自身稳定,做到统筹兼顾,用智慧共克时艰,尽可能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稳步发展,抓住机会,相信寒冬之后,我们会迎来美好的春天。